年收入160萬,運營成本4000萬,如此荒唐項目為何能上馬?(年運營成本怎么算)
最近,中央有關部門通報了3起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典型問題。其中一起頗值得細研究,講的是甘肅省天水市盲目舉債上馬“有軌電車”項目。
從2018年開始,天水市通過PPP(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)模式,規(guī)劃投融資90億元建設“有軌電車”一期和二期工程。2020年5月1日,一期工程建成并運營。同年11月,二期工程就開工了。
但由于資金投入不到位,二期工程實際進度僅過半,就不得不剎車。一期工程運營以來,年運載乘客僅約80萬人次,收入160萬元。年運營成本是多少呢?4000萬元。錢從哪來呢?一部分是財政,一部分是運營主體自籌。還有更令人咋舌的,由于未考慮沿線河道蓄水問題,一期工程還存在潛在地質風險。
于是,“有軌電車”這一“民心”工程成了建也沒錢建、拆也不能拆的“鬧心”工程。如此瞎折騰勞民又傷財,這樣的“敗家子”免不了要被群眾戳脊梁骨。
大多數(shù)人可能都會疑惑,在天水這樣的小城市,有必要上馬這種大項目嗎?地方財政能支撐得住嗎?地質隱患能解決嗎?這么多明顯的bug,決策者難道看不到嗎?為什么還要“沒有條件創(chuàng)造條件也要蠻干硬上”呢?原因或許是復雜的,但政績觀出了問題是根源。
政績觀是領導干部對政績的總體認識,折射的是領導干部的做人做事的價值取向。樹什么樣的政績、怎么樹政績、為誰樹政績?這些問題看似簡單,做起來很難。政績觀正,才能行大道、走正途;政績觀扭曲了,路難免就要走歪了,甚至走上歧途。
有些干部嘴上喊著“為人民服務”,心里全是“為自己算計”,整天琢磨當大官、上高位、露大臉,怎么容易出“成績”怎么來,怎么見效快怎么干。講究的就是四個字:大干快上。
所謂“大干”,就是事情得搞大,大項目、大投資、大手筆,不求效果最好,只求“最大”“首創(chuàng)”“第一”。高污染、高耗能?不在乎;投入大、舉債多?沒關系,自己成績有了,面子有了,哪管后面洪水滔天。
所謂“快上”嘛,當然得拼速度,彰顯行動力、執(zhí)行力。對那些打基礎、見效慢的潛績,總是提不起興趣。這類干部只貪圖一時之功,為了盡快有政績,寅吃卯糧甚至破壞式開發(fā)、掠奪式經(jīng)營也是“無所畏懼”的。
這種扭曲的政績觀直接催生了一種為官的“現(xiàn)實哲學”:重顯績、輕潛績,重眼前、輕長遠,重局部、輕全局,重上級、輕群眾。如此思維,如此干部,遺禍無窮。
怎么辦?除了教育引導、完善考評等方法外,關鍵還是要抓問責,既要以雷霆手段治“政疾”、提“政績”、扭“政觀”,也要建立長效機制、倒查機制。
新修訂的《中國共產(chǎn)黨紀律處分條例》對此有了專門的回應,將政績觀錯位的相關處分規(guī)定納入政治紀律,進行充實完善。條例規(guī)定:黨員領導干部政績觀錯位,違背新發(fā)展理念、背離高質量發(fā)展要求,給黨、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較大損失的,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;情節(jié)較重的,給予撤銷黨內(nèi)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;情節(jié)嚴重的,給予開除黨籍處分。搞勞民傷財?shù)摹靶蜗蠊こ獭薄罢児こ獭钡?,從重或者加重處分?/span>
全面從嚴治黨要有鐵的紀律保障,讓鐵紀“長牙”、發(fā)威,讓黨員干部重視、警醒、知止,使鐵的紀律真正轉化為黨員干部的日常習慣和自覺遵循。在此基礎上,各級干部更要走好群眾路線,深入群眾了解訴求,問計于民、尋計于民,把群眾現(xiàn)實需求、本地實際與長遠規(guī)劃密切結合起來,自覺杜絕那些高大上的形象工程,多為群眾解決一些“急難愁盼”的實事,真正做到“為官一任、造福一方”。